【羊城晚報】腎囊腫/囊性腎癌傻傻分不清?有人差點丟了腎
?????? 腎囊腫是一種良性疾病,,50歲以上成人在體檢中有50%的人會發(fā)現有腎囊腫,,因此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,。40歲的張女士也是如此,她在兩年前發(fā)現有6厘米“腎囊腫”,,“心大”的她沒有及時就診,,腫物一下長到了15厘米,原來是囊性腎癌,,腫物壓迫腎門血管,、下腔靜脈、腸管,,差點沒有保住腎,。
?
![](/sites/1h.prod.sysucloud1.sysu.edu.cn/files/inline-images/3_26.jpg)
綠色為腫瘤,褐色為腎臟,,紅色為動脈,,藍色為靜脈
?
?????? “腎囊腫”為何闖這么大禍?
??????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泌尿外科羅俊航教授介紹,,腎囊腫中大部分為單純性腎囊腫,,少部分為復雜性腎囊腫。前者為圓球狀,、光滑的球體,,中間是液體;后者在B超中能看到是多格狀,、多囊狀的,,形狀不一定規(guī)則,中間也是液體,。在復雜性腎囊腫中,,有10%可能是囊性腎癌,這就是惡性的了,。
?????? 對于良性的腎囊腫不一定需要手術,,定期觀察即可,即使囊腫破裂液體流出也問題不大,。但如果是惡性的,,即囊性腎癌則需要盡快手術,否則腫瘤越大保腎難度越大,,而且一旦破裂囊腫破裂,,液體中包含的癌細胞會四散開來,有增大轉移風險,。
?????? 如何從復雜腎囊腫中揪出那10%的囊性腎癌,?羅俊航教授建議體檢報告中如果有“復雜性腎囊腫字樣”都建議去醫(yī)院泌尿外科就診,請專科醫(yī)生把關,,可通過增強CT等手段辨別出是否是囊性腎癌,。本文的主人公張女士就是因為漏了“看專科醫(yī)生”這一步導致病情加重,,差點腎不保,。
?????? 中山一院泌尿外科陳旭副教授介紹,他們正進行研究,,希望通過人工智能的手段更好地在復雜性腎囊腫中識別出惡性特征,。
?
?????? 忽視體檢腫物,2年長出15厘米腎癌
?????? 張女士復查“腎囊腫”長大到了15厘米時也害怕了,,到當地醫(yī)院就診,。進一步做CT發(fā)現一直誤認為的腎囊腫其實是囊性腎癌,巨大的水囊里面隱藏著團塊狀的腫瘤,。
?????? 張女士咨詢了泌尿外科專業(yè)醫(yī)生,,普遍認為保腎手術難度十分大,很可能要全腎切除,。她了解到羅俊航教授在復雜巨大腎癌治療上經驗豐富,,由于掛不上號,張女士通過中山一院互聯網醫(yī)院在線上向羅俊航教授求助,。
?????? 羅俊航教授詳細了解了患者病情,,判斷張女士的腫瘤還沒有侵犯周圍組織器官或者遠處轉移,屬于T2期腎癌,,按目前國內外指南標準,雖然手術難度大,,但還是可以進行保腎手術,,于是安排其入院。
?
?????? 切瘤保腎手術難度空前,,機器人輔助攻克難關
?????? 憑借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手術技巧,,羅俊航教授團隊已為多名巨大復雜腎癌患者成功施行切瘤保腎手術,但此次面對15厘米大的腎腫瘤,,對醫(yī)生團隊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(zhàn),。
?????? 羅俊航教授表示,首先腫瘤體巨大,,是腎臟體積的1.5倍,,壓迫腎門血管、下腔靜脈,、腸管,,分離暴露困難,稍有不慎會引起大出血或損傷腸管;其次,,囊性腎癌的囊壁薄如紙,,在分離和切除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引起囊壁破損,囊內的液體和腫瘤細胞流到鄰近部位,,引起術后腫瘤種植轉移,;最后,手術既要完整切除巨大腫瘤,、縫合大而深的創(chuàng)面,、進行腎臟重建、防止術后出血和尿漏,,又要避免腎血管阻斷時間過長,,造成術后腎功能不可逆損傷。這一個又一個的難點,,都需要羅俊航教授團隊攻堅克難,,逐一克服。
?
![](/sites/1h.prod.sysucloud1.sysu.edu.cn/files/inline-images/4_18.jpg)
患者為治療團隊送上錦旗
?
?????? 手術當天,,羅俊航教授借助機器人,,在三維15倍放大視野的幫助下,清楚辨識腫瘤邊界并進行精確分離,,避免了誤傷腫瘤囊壁,、周圍器官和血管,同時,,對腎分支動脈進行精細分離和辨識,,分步阻斷供應腫瘤的分支動脈和供應正常腎的分支動脈。在創(chuàng)面深部縫合上,,羅俊航教授先開放正常腎供應分支動脈再繼續(xù)淺層縫合,,把腎缺血時間控制在25分鐘內,極大地保護腎臟功能,。術后,,患者復查腎功能與術前一致,沒有并發(fā)癥,,目前患者已順利出院,。
?
?
文/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實習生 鄭敏珊
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
報道鏈接:https://ycpai.ycwb.com/amucsite/template7/#/newsDetail/120643/40594222.html?isShare=true
報道時間:2022-02-24
?
?